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报精粹

 

【财大往事】吃在财大——那些美食记忆中的酸甜苦辣

2013-04-17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298期 作者:秦正秋 张书亭
 
说起三联饭店、小宾楼、楼上楼餐厅,现在的财大学子大概会觉得陌生,如今的财大,有丁香、银杏、世贸、回堂、圣地淘沙西餐厅,有淘宝街及周边各式各样的小吃,同学们闲暇时还会到昆明的大街小巷找寻一些不一样的滋味。对于老财大人,至今依然难忘“小宾楼”价廉物美的自助火锅,难忘食堂的大锅药、红糖姜汤、杂菜以及现在西餐厅门口35毛一份的推车咸菜,干辣椒、腌豇豆、洋姜、酸菜、腐乳、豆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他们怀念着每年四六级考试前去龙泉路西大门对面吃过桥米线,博取“过了过了”彩头的期待,也津津乐道着出完板报、跳过舞、上完体育课之后用保温瓶拎现兑可乐犒劳大家的豪迈。本期《财大往事》,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溯发生在学校及周边的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吃”的故事,回味那些美食记忆中的酸甜苦辣。
 
学校食堂——几多变迁
 
一间年久失修、简陋的小瓦房里,摆着两张桌子,上面摆着两三样菜品和一盆不见油星的汤,一队学生拿着饭票菜票,排队打饭,没有一人插队,冷不丁,上面还会掉一些灰在菜里——没错,这就是1979年学校食堂的情景。那时的食堂在现在西餐厅的位置,饭菜全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公斤肉票,很多男生都吃不饱,于是一些女生就发挥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把自己的饭票省下些来“接济”男同胞。
除了这一间食堂,原大礼堂(现逸夫楼)隔壁还有个回族食堂,跟现在回堂的位置比较近,不过面积小得多。1981年,为了让师生员工不再因伙食问题影响学习工作,学校启动后勤工作改革,实行3个食堂饭菜票通用,在同一个大厅里,摆开摊子卖饭菜,各食堂盈亏不得超过2%,按营业额从学院提取管理费,并结合服务态度评定奖金。这一番改革后,食堂积极性大大提高,3个食堂想方设法在花色品种上花功夫,力争做到价廉物美。另外,学校还统一从城里采购蔬菜,方便老师们购买。因此,学校80年代的食堂颇令其它单位羡慕,当时大家一提到云南财贸学院,就会与“那里伙食好”联系起来。“当时食堂里还有专门的糕点窗口,面点相当好吃。”已退休的杨树勋老师回味着说:“现在找不到这么好手艺的师傅啦!”在这一时期,粮票逐渐退出市场,当年宣传部的杨开智老师还曾用多余粮票换了一副麻将。
1982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生人数逐渐增加。1991年,学校新建了一处食堂,位置在现在的学生处,里面分成一、二食堂,专供打菜,打饭就安排在了以前的老食堂。少了“打菜”这一项业务,老食堂转而经营起早点和煮品来。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一家卖涮菜的,其秘制的佐料鲜香爽口,深受同学们欢迎,甚至其它学校的学生都慕名前来品尝。回族食堂的饭菜也广受欢迎,特别是早点,每天早晨回堂前面都排着一支长队,起晚了或动作慢的同学就抢不到了。到99年,食堂的菜色已增至四五十种,与菜色齐飞的还有物价:从1991年的荤菜67毛,素菜12毛,涨到了99年的荤菜一块六,素菜七毛。
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食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9年商务楼兴建,老回堂改造,挪到了现在回堂的位置;2000年,随着秋园和蕴华苑宿舍楼的建成,银杏食堂投入使用,为与学生处的一二食堂区分,当时称其为“三食堂”; 2003年,云南省财贸学校并入,二食堂从学生处搬到了原云南省财贸学校的食堂(即现在的丁香餐厅);2005年,世贸餐厅建成,一食堂也搬到了海棠餐厅(世贸一楼),原一二食堂改成了学生处。食堂分家后,老食堂引入圣地淘沙西餐厅,原来在老食堂卖的煮品小吃,搬到了世贸二楼。分家后食堂的名字也渐渐改成了现在的“丁香餐厅”、“银杏餐厅”。专家楼餐厅是最年轻的食堂,是07年教学评估时,为招待各位评估专家而建的。经历几次变迁后,学校食堂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校外小吃——繁华如斯
 
70年代,龙泉路尚属昆明市的偏远郊区,学校周围都是稻田,老师们要买菜、买煤都要到到岗头村去,当时只有马村有一间供销社,可以买到部分生活用品。
80年代,校外主要的聚餐地是地质学校旁边的“三联饭店”,不过考虑到经济条件,学生很少去,老师们也只有祝寿婚嫁等才在里面聚餐。当时校外几乎没什么小吃店,商店也很少,只在原云南省财贸学校外有一家老师开的“实验商店”。80年代末至90年代,校外的小吃店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些小吃店集中在两个“繁华地带”:马村和山上。1986年,老师们陆续搬到山上去住,加上扩招后学生增多,山上逐渐发展成为学生打牙祭的必选之地,到90年代更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山上各种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小吃店有外地学生的父母过来开的,也有老师同学自己开的,因此山上那一排不起眼的平房里,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比较有名的是以前一名跛脚工友母亲开的米线店,味美价廉,老师同学都爱去吃。其他的小吃,像脑花、罐罐米线、卤饵丝、米布、调糕藕粉、豆面汤圆等等,也充分唤醒了大家以前由于物资匮乏而被压抑的食欲。
事实上,特色小吃只是山上小吃的配角,烧烤才是当之无愧的王道。那一时期的学生几乎没有没去山上吃过烧烤的。烧烤成为了大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社团、学生会招新后,新老会员在烧烤中互相认识、联络感情;一项活动顺利结束后,大家跑到山上搓一顿,吃烧烤庆祝;同学之间有矛盾的,到山上喝酒吃烧烤,经过沟通交流,心结随之打开;暗恋同学的,在烟雾缭绕的朦胧气氛中大胆表白……一张小小的烧烤饭桌,成为了生活的缩影,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吃了,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认同和依赖,因为山上的这寸土地,兼具学校内的安全感和学校外的放松感,大家在这样一片学生的乐园里,把平日的拘谨和紧张都放了下来,也变得大胆了些,平时不好说的事情,到了烧烤摊上,在轻松的氛围里,自然而然就说出口了。
大家都喜欢这种感觉,甚至一些毕业后的前辈,来跟后辈传授经验时也爱到烧烤摊上去把酒畅谈。一到傍晚,整个山头遍布浓烟,热闹时,大路上都摆了不少烧烤桌子。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烧烤当时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趣谈:山上曾有一块很大的牌子,上书草体“烛韵”二字。牌子高高矗立在山上,大家远远望去,竟把牌子上的草体“烛韵”看成了“烧烤”,于是乎,牌子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烧烤的免费广告。除了知情人士外,谁也没有怀疑过那竟是与烧烤风马牛不相及的“烛韵”。除了山上烧烤外,现在泰旸新城位置的地方也比较热闹,小吃摊很多,到了晚上甚至摆满了自行车道,主打海鲜饺子、烤鸡脚等。后来由于小区建设、龙泉路改造和卫生方面的监管,小吃摊才逐渐淡出了市场。
2003年至2005年学校扩招之后,山上的平房被拆掉建博士楼和学生宿舍,烧烤盛况随之不复存在。然而在现在世贸餐厅背后围墙的地方,又蓬勃兴起了很多家餐馆,如南昭阁、地球村等,广受欢迎。南诏阁在开业的时候打出啤酒免费的广告,结果大家进去后不醉不归,店主不得不在第三天就撤下了广告。当时与这个“餐馆群”相呼应的便是步行街。2005年步行街建好,各种商铺渐渐入驻进来,那里的小吃人气也很旺。2009年,南昭阁等餐馆所在的铺面被拆,建成了围墙,那条餐馆街也没落了,学校周围的小吃格局演变成了现在“步行街为主,龙泉路相辅”的局面。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