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报精粹

 

【财大人】创业者:勇也,乐业,韧也

2018-07-13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报》第393期 作者:云财记者团 徐雨露 何莉 王雨清 蒋顶
    2017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正规买球app排行金融学院王学炳、苏海林、刘中坤(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正规买球app排行)三名同学组成的“驾来也”创业团队最终以优异成绩位列总决赛第四名荣获一等奖。经济学院研究生谢延庆、黄晶晶组成的“共享智能平衡车”创业团队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这是正规买球app排行在历届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本期“财大人”,我们就走近这两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听听他们讲述创业的心酸与快乐。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做过“地推”、送过快递也开过分公司但最后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对此,“驾来也”创始人之一苏海林说,“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驾来也”是由王学炳、刘中坤和苏海林三人共同创建的一个互联网学车平台。它整合了之前已有的驾校资源,有点类似于“滴滴打车”的平台性质。它可按照学员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培训计划,学前签订合同,收费透明,教练工资直接由学员来发,考过一个科目付一个科目的费用。“驾来也”成立2个月,实现了1440多万元的营业额,团队成员365人,带动上下游就业3千多人,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已有14个城市加入“驾来也”。
    “驾来也之前,我们做的是车优里,车优里之前是掌上职课,然后再之前是……我也说不清了”刘中坤捂脸笑着说。王学炳、刘中坤和苏海林三个人相识于一次创业交流会,在交流会后的私下接触中,三人发现彼此对创业都抱有很大的热情,于是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创业——做“地推”,向学生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APP或者向学生售卖一些被子、杯子、零食、电脑配件等日常生活用品,“当时我们卖被子总共卖了20万,财大有8万。”由这些地推小项目起家,随着资金的积累,他们开始尝试着去做如“零点盒子”、“零点外卖”、送快递等工作。但随着智能化的“智能物流”“智能柜子”的出现,他们的这些小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和客源。其后他们还先后创办“掌上职客”,加入“车优里”在昆明设立的“车优里”分公司,但最后都因为资金、市场等原因而以失败告终,直到2017年七月成立“驾来也”。
    “被逼得太厉害了,我就特别想退出。”刘中坤说,在“驾来也”团队刚成立时,整个公司财务部只有她一个人,作为一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所有财务部的事情都要由她一手包揽,然而公司业务不断增加逼着她必须要快速的进步。“那段时间特别地力不从心,很怕拖累团队其他人,一度想要放弃不干了。”但团队的其他人都开导她,关心和陪伴让刘中坤坚持了下来。
    创业过程中,学校和老师给创业团队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包括提供办公场地、推荐创业比赛机会等。苏海林说,“在我们创业期间,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以前的很多项目,包括我们现在做的项目可能早已经死了。”学校副校长王晓萍老师就经常鼓励他们,支持他们的创业,当遇到一些决定性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王晓萍副校长还会给予他们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三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承受着常人想象不了的压力,他们每天都要六七点起床,循着单调的两点一线“工作—上课—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创业需要在高压力下不停地突破自我,旁人看着光鲜亮丽,只有自己才能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而这就是创业的价值。”王学炳说。苏海林则表示创业给了他不一样的成就感,“不会觉得累。”
 
                                  以“共享”为圆心,无限延伸创新的半径
    “我们这不是模式复制,‘共享’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智能共享电动平衡车”创业团队成员,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16级研究生谢延庆认为,随着共享单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共享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共享”并不意味着“复制”,共享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维,以“共享”为圆心,可以无限延伸创新的半径。
    “本科阶段曾经觉得创业遥不可及,没有过尝试,直到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们才开始关注动了创业的念头。”团队另一个成员黄晶晶说道,正是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智能共享电动平衡车”团队的创新创业之路才正式开启。
创业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校园里共享单车随处可见,而“智能共享电动平衡车”作用就在于解决共享单车随处摆放的问题。那么,能用什么代步工具来替代共享单车的作用,并且能够很好处理摆放、防盗、维修等问题呢?带这些问题,他们从4月份开始研究准备,一直到10月底代表学校参赛,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煎熬的。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项目一开始就受到了质疑。校园已经有了共享单车,共享平衡车的市场在哪呢?如何解决平衡车充电、摆放的问题?如何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维修、防盗怎么做……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但问题非但没有浇灭他们创业的热情,反而让他们愈发的迎难而上。
    “并不是每一种服务产品的目标都是要占据所有市场,我们的目标在于满足部分人的需要。”谢延庆说。出于对种种质疑的考量,他们提出用安装“手刹”系统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使用无线充电装置来为平衡车充电,并申请了两项专利。针对维修防盗,团队经过讨论后一致同意研发APP,现阶段APP仍在研发中。就这样,问题一步步找到了解决办法,团队成员们也愈加自信。
    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智能共享电动平衡车”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园,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前往成都参赛前期,学校还请来校外专家为他们打磨项目。“其实,被骂是好事,骂了你才知道,你少思考了什么!”谢延庆回忆参赛前的项目打磨阶段,团队的项目被专家批得体无完肤,接受了近两个小时的“批斗”,但他们并没有觉得难过,反倒觉得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在与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也更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比赛的前一天,作为主力的谢延庆生病了,但他还是以最好的状态与来自全国26所财经类高校50多支优秀队伍的正面交锋,最终团队取得了三等奖的佳绩。
    比赛告一段落,但创新创业的梦想还在继续。即将开始的试行阶段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项目融资问题,其次是难以招募到人员来做维修工作,但“创业者是孤独的”,团队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或许每个人都有过创业的想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为之采取行动。“其实很多的idea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对于创业之路,黄晶晶深有感触,“想法的确很重要,但很多时候实际操作更为艰难。”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