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足彩app,正规买球app排行

浙大:一流学科成就一流人才

发布时间:2016-03-07   点击数:

浙大:一流学科成就一流人才

 

不久前,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在浙江大学正式启动。根据该计划,浙大将重点支持20个学科的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催生重点方向、重点人物、重点成果、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511月,浙江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近年来,学校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在学科交叉、创业创新、成果转换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说。

  学科交叉实现专业跨界

每洗一次手,通常要用一瓶矿泉水的水量,怎样在这司空见惯的浪费中节约资源呢?浙江大学7名跨学科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发了空气洗手机,可以节约原用水量的90%。这个发明设计,在前不久的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上摘得了大赛学生日竞赛单元的唯一金奖。

没有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到一起,发挥各自专长一起琢磨,空气洗手这么古怪的想法,只会在饭桌上一闪而过。团队成员陈启章说。

空气洗手机这个项目,一直做了一年。团队最初只有来自能源学科的3人,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于是,团队到处招兵买马,还专门建了一个综合评分数学模型,对应聘的同学进行打分,最后发展到了7人。空气洗手机的样机,诞生于能源系,又在机械系进行升级,随后被搬到医学院做试验,又到学校人流密集的地方做测试,几次搬家才有了最后的惊艳亮相。

这个发明的诞生,从灵感到可行性方案设计,再到最后做出成品,得益于浙江大学本科生节能减排竞赛。类似的赛事还有很多,机器人设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已经是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作出相应调整,一堂听上去非常专业的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放选修,成为浙大本科生院在双学位、双专业和主辅修制之外为学生创造的交叉学习的一种新通道。如创新设计辅修班,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课程训练中共同参与创新的科技设计,跨学科交流、沟通和合作。

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跨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浙大本科教育的关注点。在十三五的规划中,学校将重点加大辅修和双学位的投入。当前,学校还在探索本科与硕士、博士阶段的纵向交叉培养体系,鼓励本科生跨学科攻读不同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此举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学科创新助推师生创业

创业创新,一直是浙江大学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的主旋律。1999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2006年,设立了第一个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浙大设立了亚洲唯一的创业教育讲席。目前,全校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30多门。

大学生创业应区别于低端产业、低价产品、低水平技术的传统创业模式,要追求高水平创新和高层次创业。金德水说,浙江大学整体的科研规模和质量,为师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浙江大学时明确指出,创业要以创新为基础,这无疑是大学生创业的要旨所在。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强调科教结合,创建科教协同育才新模式。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鼓励师生协同创业。

博士生白云峰在浙大管院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导师是管院院长吴晓波教授——一位开口必提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教师。两年前,白云峰等几位博士凭借3万元的资本起家,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农民房里做出了第一台机器产品。到现在,他们的公司A轮融资估值已经上升2000多倍。白云峰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的新知,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当然,学科创新不可能一揽子地解决创业创新的问题,浙大为此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办公室。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指导部门,承担着创业导师计划、校友对接活动、创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职能。指导教师高峰总结出了创业者必须经历的四个台阶:价值观澄清——内化融合共生理念——训练核心能力——融入自主创业实践平台。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个台阶,创业不是一种一时的热情,而是终身的追求。只有站在这个台阶上,才会有此后的成长。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认为,创业是一种成长的力量,不光是创业者,也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走向美好的动力。大学为青年学生营造实现创业的环境,也就是为一群理想主义者构筑了通向理想的路径。创业教育办公室的设立,创造了一种氛围,让一群有共同理想的青年,聚集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开始对自己未来和国家未来的思考。

  校地合作打通成果转化

去年,我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最大的中药数字化精制提取生产线在江苏一家大型药企顺利投产。浙江大学刘雪松等5位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是这家企业的铁杆智囊团。刘雪松说,他们的学科成果转化工作并非是偶发的、零散的,而是依托于浙大与当地政府共建的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母院是浙大在2010年成立的工业研究院,兄弟则分布在宁波、天津、自贡等地。

研究院院长赵荣祥介绍,浙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转移转化机构以浙江为中心向全国发散,目前已建成73家。这些转化机构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都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专人常驻,也是浙大到各地开展技术转化服务的教师们的

201511月,浙江大学进一步整合既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技术转化服务资源,工业技术研究院更名为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眼下,研究院正在着力推进建设浙大紫金众创小镇。小镇的规划设想是在省市区的支持下,依托浙大技术力量,搭建融合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校企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公共研发、项目孵化与转化、创新创业培训等平台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社区。

 

省市校联合发力,推动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助力地方高校“极速前进”

 

“年薪最高150万元,安家费2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补贴250万元。”近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招聘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时,给二级特聘教授开出这样的薪酬待遇。

与佛山科技学院相距仅120多公里的东莞理工学院,几乎同时也发布启事“重金揽才”——杰出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最高可达5000万元。

两所地方本科高校,加上2012年新成立的“小兄弟”——南方科技大学,如此大手笔延揽高层次人才的背后,是广东省及各地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广东省以及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投入超过80亿元,共同重点建设这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广东为何要和地方政府携手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这3所高校将怎样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经济虽然上去了,核心技术却是别人的

2014年中国内地城市GDP排行榜中,深圳、佛山、东莞分列第41622位,但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却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对等。

“佛山目前最缺的就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说,过去该市依靠人力、土地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通过跟随式发展取得了经济腾飞,但由此也导致众多企业在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虽能生产电子、家电等产品,但芯片用的是别人的”。

在人工等成本上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佛山诸多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刘悦伦调研发现,在佛山,凡是拥有自己核心技术、品牌的企业,“现在日子就好过,反之就不好过”。

由于本地缺乏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佛山面临与本地产业深度契合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困境。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发布的2014年全省急需紧缺人才数据统计显示,佛山制造业相关人才缺口达6000多人。

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也面临与佛山同样的经济转型难题。制造业作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产业规模虽大,但主要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制造业增加值仅为25%左右,远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35%左右。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坦承,本地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理工科高校及学科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支撑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状况在广东普遍存在。

一组数据显示,在数量规模上,广东省普通高校共143所,其中理工科高校只有3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23.4%,低于35%的全国平均水平;理工类学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3.6%,低于40.1%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学科结构上,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中,理工类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今年15日,广东省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出席并进行工作部署。

“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是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会上,朱小丹如此表示。

  区域经济急需高校人才“蓄水池”

机械手把物料放在传送带上,“手里没活”的打磨机器人通过传感定位装置,“看到”物料来到它前方,就伸“手”将其取走打磨。

这是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也是东莞首家“无人工厂”。该车间拥有10条生产线,目前只有20名工人。未来,该车间只需4名巡检员、技术员,而在机器换人前,该车间共需650名员工。

广东长盈精密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向记者介绍说,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涨等挑战,在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技术团队的帮助支持下,攻破机器换人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目前,该公司正与东莞理工学院筹划联合共建智能制造学院。

作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本来就是“分内事”。但一些地方高校依然存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及高层次学术平台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优势特色学科明显偏少等问题。

在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看来,一方面,学校工科集成度、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另一方面,东莞市经济实力较强,对学校支持力度大,为学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南科大地处深圳市这一全球智能装备制造业重镇,虽然才成立4年多,但已成为深圳市高水平人才的“蓄水池”。据南科大校长陈十一介绍,目前,该校有20多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40多名“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数在国内高校排第二。

  超常规的“待遇”,能“砸”出怎样的未来?

现在,刘悦伦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洽谈项目时,都要争取对方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给予支持。因为他很清楚,要在短时间内建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必须“不走寻常路”。

在资金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得到佛山市的“超常规”支持。据介绍,20152020年,佛山市将投入建设资金30亿元,主要用于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同时还投入25亿元,支持学校建设新校区。

未来5年内,东莞市在保持东莞理工学院现有拨款方式和标准的基础上,投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另外东莞理工学院自筹经费10亿元,社会投入5亿元。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省财政安排省市共建专项补助经费10亿元,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两校各5亿元。

除资金外,这些高校还将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及省直有关部门在科研创新平台搭建、人才队伍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这3所高校将被列入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进行重点培育。此外,广东专门为这3所高校量身打造不同的“考核指挥棒”——考核重点是对所在地创新发展战略的贡献。例如,从学校中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协助当地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数、取得的发明专利数等,而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

在导向性如此明显的考核机制下,利用含金量如此之高的资金和政策,结合广东省、所在城市的创新发展需求,这3所高校将“砸”出怎样的未来?

记者了解到,东莞理工学院将主攻智能制造,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将聚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南科大将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本报记者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报)